宜兴华夏思源心理网
服务热线:400-008-6280
当前位置>宜兴华夏思源心理网>宜兴心理咨询师精修培训班

宜兴心理咨询师精修培训班

宜兴心理咨询师精修培训班

  • 上课时段:详见详情
  • 教学点:1个
  •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 课程价格:请咨询
  • 已关注:953
  • 优惠价格:请咨询
  • 咨询电话: 400-008-6280
  • 微信咨询:tan4811
授课学校:宜兴华夏思源心理网 (点击获取校区地址)

课程介绍

心理咨询师精修培训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已成为市场缺口巨大的火爆行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13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对心理健康知识与服务需求巨大。


你了解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吗


90年代

心理咨询市场起步

2002年

国家正式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

2015年

新《国家职业大典》确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法律地位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


学习期实习期成长期
成熟期

学习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

学习第二年:扎实基本功

学习第三年:苦练专业技能

从业第一年:年收入3-4万元

从业第二年:年收入5-6万元

从业第三年:年收入8-10万元

从业第四年:年收入12-15万元

从业第五年:年收入16-20万元

从业第六年:年收入20-30万元

从业第七年:年收入30-50万元

从业第八年:年收入70-80万元


  心理咨询师专业精修培训

  本培训项目带领你开启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你搭建一个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地图,清晰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你,如何在这条轨道上精进。

  本课程共730学时,不仅可以帮助未来从业人员掌握理论基础,也可以解决大家在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实现个人成长,为大家的常见心理困惑提供最科学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基础理论


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包含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入门课程。学好本部分内容,既可以解答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困惑,又可以打好心理学专业基础。
心理咨询基础技能心理咨询基础技能包含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心理学专业伦理等课程。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学习常用量表,掌握好心理咨询师专业伦理,并学习常见的心理咨询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的咨询技能,清晰了解在咨询中如果实践。
观摩演练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带领,进行现场讲解和案例咨询示范,学员进行分组练习,教师点评指导。在教中学,在练中巩固。
考前辅导国家认证心理培训师通过考前串讲、划重点、考点巩固、模拟考试、错题讲解、考前答疑、资料准备等方式,帮助大家在考试中轻松过关。

  是什么原因让打招呼变得如此尴尬?

  “快,跟阿姨/叔叔打个招呼~”

  “你说,阿姨/叔叔好~”

  带娃出门遇到熟人,你是不是也要求过娃打个招呼?

  如果不管你怎么引导,娃就是不开口,你会怎么做?

  有些父母会特别苦恼,担心孩子一声不吭是不是不太礼貌,不懂社交。

  但其实,孩子不主动打招呼,既不是没礼貌,也不是“嘴笨”,完全是正常现象!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

  为啥不爱打招呼?

  孩子拒绝打招呼的时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

  有一次我坐电梯下楼,遇见一位邻居正带着孙子出去玩。

  邻居热情地让孩子叫人,孩子刚开始不回应,在被反复要求后,孩子突然恶狠狠地对我说了句“阿姨好”。

  那一瞬间真的让我记忆犹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打招呼变得如此尴尬?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

  如果说大人的打招呼目的,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友善,那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就无法有这样的思考了。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做过十分著名的三山实验,提出幼儿在思维方面存在着「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准备了三座颜色和顶部都不同的山。一座山上有红色的十字架,一座山上有一间小房子,第三座山有积雪。

  处于2-7岁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能说出从布娃娃那个角度看到的,离布娃娃最近的那座山,而是认为离自己最近的山,就是离布娃娃最近的山。

  幼儿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因此,低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打招呼”这件事情,是无法像我们成人一样考虑到友好、不让熟悉的人尴尬等复杂的想法的。

  对于他们来说,要不要“打招呼”只是从自我出发考虑,也就是这事情对我来说有没意义。

  孩子会想:既然对我没有意义,那么我为什么要打招呼呢?

  大人的越催促,孩子越不愿意打招呼

  成人会要求孩子打招呼,本身是基于希望孩子学会礼貌的“动机”。

  而这一动机如果被不断的加强(例如反复提及、催促),就会变成孩子“打招呼”或礼貌行为的阻力。

  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曾提出:

  任何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和效率之间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关系,动机过分强烈,会对行为产生阻碍作用,致使工作效率下降。

  因为成人的反复提及和催促会致使孩子产生焦虑感,从而孩子对打招呼这件事情会从“为什么要跟他打招呼”变成“都是这个人害我被骂”。

  在这种厌恶的情绪下,原本简单的社交方式变成了一种情绪对抗,这种不良的体验促使孩子自然地去讨厌打招呼这件事情。

  打招呼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小孩得先打招呼

  不,了解长辈比先打招呼更重要

  相信很多成人小时候都被叮嘱过,见到大人记得先打招呼,但是,大人先跟孩子打招呼会怎样呢?

  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不好的。

  其实,打招呼的本意是传递善意,建立联结,但如果这种善意被施加了束缚,自然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像上面所说,低年龄段的孩子,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思考问题。

  所以如果你告诉他“因为要尊敬长辈,所以得先打招呼”,那孩子基本理解不了这个事情,在他的内心会充斥着疑问。

  与其让理解不了的孩子先打招呼,不如让他先了解要打招呼的人。

  这点也可以从很多孩子和长辈的相处中看出,慈祥温柔的长辈通常你不告诉孩子要尊敬,孩子他都会主动去打招呼和熟络。

  但是经常在孩子面前嘲讽或乱开玩笑(例如笑孩子胖,说父母太娇惯孩子)的长辈,一般也是很难让孩子主动去打招呼。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应该是谁先打招呼,而是这个人对于孩子的意义,为什么孩子要尊敬他。

  只有让孩子真真切切的了解这个人,打招呼才不会沦为一种推让。

  误区二: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

  不,孩子只是没走出他的安全圈

  见到人不说话,或者见到家里来人就跑开,这种情况一般都会被家长补一句“没礼貌”。

  可跑开的孩子自己没去玩,只是偷偷墙角观望;不说话的孩子虽然低着头但耳朵却一直是在听着大人说话。

  他们并没想过“要没礼貌”,只不过他们安全圈比较小,在不确定这段社交旅程是否安全之前,孩子不想随意的踏出。

  因此很多孩子明明想靠近却会扭扭捏捏,想要跟做客的大人玩,却只会直直的把玩具放他身上。

  孩子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他只愿意在他的安全圈一点点的尝试,这种尝试也伴随着警惕,如果有阻力那就缩回去,没有危险孩子才会敞开心去链接。

  误区三:“打招呼”就是帮孩子学习社交礼仪

  不,机械化点名养成不了社交礼仪

  “爷爷好、奶奶好、外公好、外婆好、伯父好、伯母好、叔叔好、婶婶好、舅舅好、舅母好、姨妈好、姑姑好、姑父好、堂兄好、堂姐好、表哥好、表姐好。”

  念完这么一大串,是不是感觉像念了一长段绕口令,如果孩子在见到亲戚时来上这么一大段,估计是谁也欢喜不起来吧。

  相信很多父母最初让孩子打招呼,其实目的也就是想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

  但社交礼仪的基础是尊重,如果孩子自己都不被尊重,那他怎么去学会尊重别人。

  成人能强迫打招呼,孩子就能应付。

  孩子既可以像点名一般,念出一长串称谓来打招呼,也可以选择在亲友还没靠近时就躲开。

  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需要先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让孩子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如何让孩子学会社交礼仪

  “一看、二说、三表现”,帮助孩子进入社交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 Thomas)曾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带着他独特的天生气质,展现出属于他自己的表达方式,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互动。

  因此,每个孩子在进入社交场景时,他们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作为成人,我们可以采用“一看、二说、三表现”帮助孩子融入社交氛围。

  “一看”:就是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

  很多慢热的孩子,在刚进入到社交场景中时经常会紧张、躲闪、低头不语。

  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看看孩子是因为什么而紧张。

  例如:孩子因为某个大人太过于热情亲昵,所以有所畏惧。

  那么作为成人,我们可以多给孩子描述这个人有趣的点,让孩子去主动发现这个人的特点,降低孩子的恐惧心。

  “二说”:就是帮助孩子把心理的想法说出来。

  例如:当孩子因为对方靠近,而表现出躲闪时,我们可以说“这个阿姨很喜欢你也很热情,不过你是不是还没习惯,需要时间习惯下?”

  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情绪,同时也能帮孩子缓和尴尬的气氛,争取社交的主动权。

  “三表现”:就是用自己的社交表现来给孩子做演示,用动作去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社交。

  例如:我们可以边带着孩子,边给孩子演示我们是如何和对方打招呼,如何去拒绝对方的一些过于热情亲密的动作,让孩子具有一个参照的模版。

  六岁前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成人的所有动作和反应,他们都会无条件地吸收。

  所以我们的社交方式他们即使就看着,也是能吸收和日后运用的。

  巧用“过家家”,让孩子学会社交技巧

  对于孩子来说,空白的道理不如有趣的游戏,“过家家”一直都是很好的情景化演练。

  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看到事情的两面,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思考。

  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看“汪汪队”的动画片,我们就可以和孩子玩一个关于执行任务的“过家家”游戏。

  模拟团队里来了新成员,新成员怎么融入狗狗们,最后执行任务。

  在这个过家家的游戏,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汪汪队新成员过来了是否需要和之前的狗狗打招呼?

  要怎么打招呼才好?

  怎么去了解每个狗狗的爱好?

  从游戏中把社交的礼仪告诉孩子,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明白社交礼仪的目的。

  总之,打招呼,应该只是一种社交的方式,而不应该是社交的全部。

  只有让孩子了解的社交礼仪的意义,才能使他更自然的去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END


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试听课程

报名预约

登录51乐学网

注册51乐学网

免费短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