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华夏思源心理网
服务热线:400-008-6280
当前位置>南平华夏思源心理网>南平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班

南平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班

南平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班

  • 上课时段:详见详情
  • 教学点:1个
  •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 课程价格:请咨询
  • 已关注:893
  • 优惠价格:请咨询
  • 咨询电话: 400-008-6280
  • 微信咨询:tan4811
授课学校:南平华夏思源心理网 (点击获取校区地址)

课程介绍

心理咨询师基础课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已成为市场缺口巨大的火爆行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13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对心理健康知识与服务需求巨大。


你了解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吗


90年代

心理咨询市场起步

2002年

国家正式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

2015年

新《国家职业大典》确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法律地位

2002年2007年
2012年
2017年2021年

咨询总次数: 20万次

平均咨询费:150元/次

市场容量: 0.3亿元/年

咨询总次数:55万次

平均咨询费:200元/次

市场容量: 1亿元/年

咨询总次数:120万次

平均咨询费: 300元/次

市场容量: 3.6亿元/年

咨询总次数:500万次

平均咨询费: 400元/次

市场容量: 20亿元/年

咨询总次数: 1800万次

平均咨询费: 600元/次

市场容量 :108亿元/年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


学习期实习期成长期
成熟期

学习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

学习第二年:扎实基本功

学习第三年:苦练专业技能

从业第一年:年收入3-4万元

从业第二年:年收入5-6万元

从业第三年:年收入8-10万元

从业第四年:年收入12-15万元

从业第五年:年收入16-20万元

从业第六年:年收入20-30万元

从业第七年:年收入30-50万元

从业第八年:年收入70-80万元


  心理咨询师专业基础培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在人社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组成员的指导下,组织院内外专家开发了这套 “心理咨询培训课程”,通过推广本项目,继续满足社会各界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入门需要。本项目共450学时,学员通过学习,可以为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咨询基础理论


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课程,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学好基础心理学,既可以解答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又可以对心理学概念有个基础的认识,打好心理学专业基础。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探讨常见的社会现象及社会对个体的动机、态度、沟通、人际等方面的影响;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质量,有切实的帮助。
发展心理学学习儿童、青少年、成年及老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父母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孩子相处,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学习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帮助大家区分心理正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明确心理咨询的对象,帮助咨询师及时转介,保护好自己。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常见成因,理解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心理测量学学习运用心理测量量表工具,对人的特质进行测量、评估,清晰精神状态,及如何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是何时产生的?心理咨询师到底能做什么?一个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人格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助力高效沟通。


心理咨询基础技能


心理诊断技能正式开始咨询前,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形成初步印象和初步诊断。确定来访者心理问题类型及背后的生物、心理、社会原因。
心理咨询技能学习常见心理咨询方法: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疗法、模仿法、阳性强化法、求助者中心疗法等
心理测验技能学习心理咨询中常用的量表,学会进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题评估,并掌握如何在咨询中使用。
心理咨询专业伦理专业伦理就是专业人员以专业角色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规范。本部分内容就是帮助心理咨询师学习如何与其他专业人员,与服务的来访者以及与其他社会大众互动的行为规范与原则。

观摩演练

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带领,进行现场讲解和案例咨询示范,学员进行分组练习,教师点评指导。在教中学,在练中巩固。

考前辅导

国家认证心理培训师通过考前串讲、划重点、考点巩固、模拟考试、错题讲解、考前答疑、资料准备等方式,帮助大家在考试中轻松过关。

班主任全程陪伴学习,一起完成学业,解答学习困惑,督促学员完成学习任务,为课程的学习与考试助力

心理学专业应用直播课

为了能使广大学员在学习心理学课程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期内增加每月一次专业应用型直播课。从专业发展、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职场应用等领域,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生活品质及职场能力。

专业教学组设计引领方案,拆分学习内容,合理划分学习任务,增加知识点练习与强化,组织重点知识讨论与复习,对学习困惑进行梳理和答疑,帮助学员夯实理论基础。

  羞耻感的4个偏见

  偏见1羞耻感是一件坏事

  大多数人很难承认,自己感到了“羞耻”。

  光是这个词就让大多数人不舒服了。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是诸多研究羞耻感的学者之一,他写道:“羞耻本身就会带来羞耻感。虽然人们愿意承认自己内疚、受伤或恐惧,但不愿承认自己产生了羞耻感。”

  尤其是在这个自恋的年代,有那么多人迫切地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赢家。如果你承认自己感到了羞耻,你就有可能变成可悲的失败者。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羞耻感,他们更倾向于否认羞耻感的存在,或用其他没那么多负能量的字眼来称呼它,以此来与羞耻感保持距离。

  研究羞耻感的学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说:“我们通常用‘尴尬’这个词来避免承认羞耻感。”

  你可能会发觉自己对本书的核心观点心怀抵触,不相信羞耻感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无处不在的体验。尽管你可能愿意承认在公共场合犯错时会感到尴尬,但你会反对我把它称作羞耻感。

  “人人都会犯错,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没什么可羞耻的。”

  此时,请尝试回想那有害的、极具破坏性的羞耻感,与作为一个情绪家族的羞耻感之间的区别。羞耻感家族中的许多情绪是轻微而短暂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偏见2羞耻感是我们的敌人

  自从约翰·布雷萧在1988年出版了他的开创性著作,了解心理学的大众就基本上把羞耻感与他提出的“有害的羞耻感”这一概念等同起来。有害的羞耻感是由父母、教育者和儿童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成年人传递给孩子的毁灭性信息,让孩子感到自身是有缺陷的,不值得被爱。

  布琳·布朗(Brené Brown)认为,社会鼓吹和标榜自相矛盾的角色期待,给女性强加了许多难以达到的理想化标准(这些标准最终会导致羞耻感),她的相关著作也强化了对于羞耻感的这类观点,即把羞耻感看作外部有害影响的结果。

  如果你也像大多数人一样接纳了这种观点,你可能就会把羞耻感当作敌人。你可能会认为无论何时何地,羞耻感都是一种来自外部(社会、伤人的父母,或想要你怀疑自己并掏钱购买他们产品的广告商)的负面体验。

  如果你相信抵制羞耻感、摆脱羞耻感的束缚是必要的,那么你可能很难接受我关于“羞耻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观点。

  尽管某些羞耻感的表现形式毫无疑问是有害的(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讨论这些感受),但请你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尝试理解其他形式的羞耻感可能并不是那么大的威胁,甚至可能对我们是有用的、有启发性的。

  我相信,羞耻的体验有时包含着重要的课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谁,或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忽略或抵制羞耻感,我们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本文摘自华章心理新书《超越羞耻感》

  偏见3羞耻感是自尊的对立面

  如果你把羞耻感等同于“有害的羞耻感”,那么你当然会认为它有损于自我价值感。一个感到自身满是缺陷、不值得被爱的人,怎么会觉得自己好呢?

  在自尊研究领域,多数受欢迎的文章都持有这种观点:强调自我肯定、激进的自我接纳,抵制社会中充斥的带有羞耻基调的信息,提供培养自爱的方法。

  一旦你将羞耻感理解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一定是一种外界施加的有害的体验,羞耻感和自尊看上去就不那么水火不容了。我会在后续章节阐明,当孩子1~2岁时,羞耻感(不是有害的羞耻感)的出现对于其真正自尊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我看来,自尊和羞耻感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体验,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

  我写作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解释我们怎样做才能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说,我们怎样做才能在生命的每个阶段发展出真正且持续的自尊,我邀请你再思考另一个偏见。

  偏见4自尊只与自己有关

  “自尊”这个术语似乎表明了它是一种独立的体验,与外界无关。你对自己的感觉似乎与他人无关,自尊体现了你与你心目中的自己之间的关系。高自尊表明了一种积极的关系:我喜爱并尊重我这个人。在自恋时期,我们尤其会产生高自尊。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人有关,即与我们所在部落的成员有关。我们是子女,也是父母,与重要的人有着亲缘关系和情感联结,即便我们的自我概念极其清晰,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感受和看法也总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感觉。

  有观点认为,孤立的自我是存在的,并且我们无须以他人的意见为参考就能理解自我。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正如精神病学家弗朗西斯·布鲁切克(Francis Broucek)所说,“在人际关系的领域里,原子论意义上的孤立自我是一个不真实的概念”。

  真正且持久的自尊发展最终取决于人际关系,具体而言,取决于那些共享快乐体验的关系。

  这四种偏见在社会中非常普遍、根深蒂固。我并不指望你在读完这短短的论述之后就突然抛弃了这些偏见,我偶尔会提醒你有害的羞耻感和本书的羞耻感之间的区别。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持开放态度,充分理解羞耻感在你的生活中出人意料的作用,那么我向你保证,你最终会有所收获。如果你有自尊问题的困扰,你就会收获更多。

  在我从事心理治疗实践的35年里,最重要的收获是,羞耻感的原野横亘在通往真正自尊的必经之路上,寻求自尊的旅人永远不会完全走出这片原野。一路上,我们会收获喜悦与自豪,尤其是与最重要的人分享过后,这些喜悦与自豪会改变我们遭遇的羞耻感,把它们从痛苦的挫败变作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试听课程

报名预约

登录51乐学网

注册51乐学网

免费短信关闭